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研究

武仙竹, 李禹阶, 裴树文, 吴秀杰. 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研究[J]. 第四纪研究, 2008, 28(6): 1023-1033.
引用本文: 武仙竹, 李禹阶, 裴树文, 吴秀杰. 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研究[J]. 第四纪研究, 2008, 28(6): 1023-1033.
武仙竹, 李禹阶, 裴树文, 吴秀杰. 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研究[J]. 第四纪研究, 2008, 28(6): 1023-1033. Wu Xian-zhu, Li Yu-jie, Pei Shu-wen, Wu Xiu-jie. SURFACE MARKS ON FOSSIL BONESAT IN BAILONG CAVE SITE,YUNXI,HUBEI[J]. Quaternary Sciences, 2008, 28(6): 1023-1033.
Citation: Wu Xian-zhu, Li Yu-jie, Pei Shu-wen, Wu Xiu-jie. SURFACE MARKS ON FOSSIL BONESAT IN BAILONG CAVE SITE,YUNXI,HUBEI[J]. Quaternary Sciences, 2008, 28(6): 1023-1033.

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研究

详细信息
    作者简介:

    武仙竹 男 42岁 教授 旧石器时代考占与动物考古专业 E-mail:thel68@eqnu.edu.cn

  • 中图分类号: K878;Q981

SURFACE MARKS ON FOSSIL BONESAT IN BAILONG CAVE SITE,YUNXI,HUBEI

  • 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属于中更新世早期,发掘出表面带有痕迹的骨化石标本。使用肉眼裸视观察法、低倍显微观察法、高倍显微观察法、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等多种观测分析法进行综合研究,鉴定出痕迹种类包括人工改造痕迹和其他动物改造痕迹。人工改造痕迹包括锤击痕迹、切割痕迹、砍斫痕迹、戳刺痕迹等,其中锤击痕迹主要出现在骨器表面(用于骨器制造),其他痕迹则出现在多种骨骼部位的残片上(可能由狩猎、屠宰、分割和剥皮行为产生)。动物改造痕迹包括食肉目动物啃咬痕、偶蹄目动物踩踏痕、啮齿目动物啃咬痕等。其中制造啃咬痕的啮齿目动物中,可能包括有豪猪、竹鼠和鼠科动物等。人工改造痕迹的研究对认识当时人行为模式提供了具体证据,如当时人对洞穴占据使用形式、骨质工具制造与使用、狩猎与分食行为(狩猎工具与剥皮技巧)等。本研究对其他动物改造痕迹也作了必要分析,如豪猪与鼠科动物的不同啃啮形态等。该遗址研究、鉴定出的多种痕迹标本,以及多种鉴定、分析方法的使用等,显示出古人类遗址中痕迹标本的复杂性,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必要性。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,是国内在该领域研究方法中的首次使用。
  • 加载中
  • 加载中
计量
  • 文章访问数:  1836
  • PDF下载数:  1246
  • 施引文献:  0
出版历程
收稿日期:  2008-07-12
修回日期:  2008-08-09
刊出日期:  2008-11-25

目录